-
常州工业经济企稳向好迈出坚实步伐 招商引资驱动产业优化与振兴
2024年以来,常州工业经济在外部挑战增多的背景下,保持稳中有进的发展势头,整体实现"双过半"目标。招商引资持续深化,助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骨干企业提质增效,为经济注入强劲动力。全市支柱产业加速融合科技创新,工业投资和创新活动活跃度显著提升,展现出产业韧性与结构优化。 一、总体经济指标展现稳固恢复 2024年前几个月,常州工业经济在多重因素影响下,依然保持稳健增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呈现稳定提升趋势,工业投资额显著增加,有效支撑了中长期产业升级目标。从区域对比看,相关数据在苏南板块位居前列,印证地方经济政策的精准实施。这种增长源于招商引资的有效推动,以及产业链优化措施的持续推进,为全市工业筑牢基础。 二、支柱产业复苏迹象明显且转型提速 在常州工业框架中,轨道交通、工程机械等传统产业已告别低迷期,转向积极增长阶段。例如,工程机械领域通过加大研发投入和自动化升级,生产效率明显改善;同时,轨道交通产业加速与数字技术融合,推动智能设备制造能力提升。另一支柱光伏产业实现显著回暖,其中出口活动强化了产业韧性,特别面向亚洲、拉美等新兴市场,出货量实现大幅跃升。这些转型成果体现了骨干企业积极应用新质生产力要素,如绿色技术和创新模式,优化产品结构与市场竞争力。 三、出口表现助力外部市场多元化拓展 2024年期间,常州港在工业品出口方面发挥关键作用,光伏产品输出表现尤为突出。得益于产业升级和新兴市场战略,出货量同比显著增加,且向新兴经济体交付增速远超平均水平。这为本地企业开拓多元化出口渠道奠定基础,减少对单一市场依赖,同时提升了工业增加值贡献率。工程机械等其他行业的出口同步企稳回升,印证工业体系的整体健康复苏趋势。 四、招商引资战略催化产业生态优化 招商引资工作在2024年执行中发挥关键杠杆作用,为常州工业注入新鲜活力。通过优化营商环境与政策扶持,吸引外部资本聚焦高端制造领域,间接推动轨道交通、光伏等产业的技术突破和规模扩张。这些努力加速了传统工业的现代化进程,骨干企业借此提质增效,实现资源整合和效率跃升。同时,创新平台和产业园区建设加强,为全链企业提供协作空间,强化工业基础的可持续性。 五、创新导向引领未来增长路径 在前期成果基础上,常州工业经济进一步强化创新驱动模式。智能制造和研发项目投入增加,促进工业增加值实现增量收益,其中企业研发强度指标处于较好水平。展望后续发展,招商引资与产业政策的协同效应预期将进一步释放红利,助力工业投资完成全年目标。这预示着经济增长模式转向质量优先,产业体系结构继续优化,确保在全市乃至区域经济中持续贡献动能。整体而言,常州工业稳中有进态势有望延续,为新一轮发展提供坚实基础。
2025-08-07
-
常州经开区启动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 加速主导产业招商与创新发展
为强化主导产业竞争力与招商引资实效,常州经开区正式启动高层次人才专项引进计划,聚焦现代产业体系构建与重大项目落地需求。该计划瞄准轨道交通、智能电网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首批开放15个高级管理岗位,以人才驱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产业集聚催生高端人才需求 常州经开区已形成以三大主导产业、三大新兴产业和三大未来产业为核心的"3+3+3"产业体系,区域内集聚企业超9000家,包括200余家外资企业。在智能装备制造、新型功能材料等领域的快速发展中,专业技术人才与管理型人才缺口持续扩大。此次引进的高层次人才将重点充实招商引资、科技服务等关键岗位,助力产业链精准补链强链。 二、人才政策与岗位设置特点 首批推出的15个高级岗位涵盖招商项目经理、产业规划师等职位,要求应聘者具备跨国企业工作经历或重大项目管理经验。薪酬体系采用"基础年薪+绩效激励"模式,其中基础年薪区间为15万至25万元,特别优秀者还可享受专项补贴。岗位职责明确要求参与制定产业招商路线图,主导跨国技术合作项目对接,以及培育本土科技服务生态体系。 三、配套保障强化人才吸引力 除具有竞争力的薪酬外,常州经开区配套推出人才安居工程,为引进人才提供过渡性住房保障。在创新创业支持方面,设立专项基金对人才主导的产学研转化项目给予最高500万元资助。同时建立"人才服务专员"制度,在医疗保健、子女教育等方面提供定制化解决方案。 四、招引机制突出市场化导向 本次人才引进采用"政府搭台+企业主导"的双轨模式,由第三方专业机构参与人才评估。选拔流程增设产业实操考核环节,重点测试候选人在跨国商务谈判、产业链资源整合等方面的实战能力。后续还将建立动态评价机制,对引进人才实行年度贡献度评估。 随着长三角产业协同发展持续深化,常州经开区此次人才战略的实施,将进一步提升区域在苏南现代化示范区建设中的能级。目前人才申报通道已全面开启,预计首批引进工作将于年内完成。
2025-08-07
-
常州企业借力自贸协定实现降本增效 海关精准服务助招商提质升级
今年以来,常州外贸企业通过深化自贸协定政策应用,在跨境贸易中持续释放红利。据最新统计,前11个月当地企业依托东盟、亚太等优惠贸易协定,累计享受关税减免超1.2亿元,成为区域招商引资的核心竞争力之一。 一、自贸协定红利持续释放 在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等框架下,常州口岸通关货物中享受优惠政策的货值达5.9亿美元。其中东盟协定项下进口规模居首,亚太协定次之,反映出常州与东南亚产业链的深度融合。以光伏产业为例,某龙头企业通过马来西亚原产地证书,单笔多晶硅进口关税从4%归零,年内节省成本超500万元。 二、政策利用率阶梯式攀升 目前我国生效的15个自贸协定中,常州企业已成功应用9个。以中韩协定为例,经过七年降税进程,多晶硅进口税率从4%阶梯式降至3.2%,累计为相关企业减负超千万元。海关数据显示,协定利用率年均增幅保持在两位数,企业从被动接受到主动谋划的转变明显。 三、海关服务赋能企业决策 属地海关建立"政策前置"机制,在协定谈判阶段即引导企业开展可行性研究。某光伏企业关务负责人透露,早在协定生效前两年就收到海关的政策预警,据此调整了韩国原料采购比例。目前海关推出的"一企一策"服务已覆盖常州80%的重点外贸企业。 四、产业链协同效应显现 关税优惠正向产业链上下游传导。以新能源产业为例,常州光伏组件出口企业同步享受对方国关税减让,形成"进口降成本、出口拓市场"的双向利好。这种良性循环进一步强化了常州在长三角先进制造业集群中的竞争优势。 五、未来增长空间可期 随着我国与海合会、尼加拉瓜等新协定谈判推进,常州已在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领域开展预案研究。海关部门表示,将持续优化原产地证书"智能审核"等便利化措施,助力企业最大化释放自贸协定政策红利。
2025-08-07
-
常州工业园区"煤改气"工程助力绿色转型 累计减排二氧化碳超百万吨
在深入推进绿色低碳发展的背景下,常州工业园区通过招商引资引入环保能源项目,加速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自2015年启动"煤改气"工程以来,已累计完成136家工业企业天然气置换,年减排二氧化碳约100万吨,成为长三角地区工业减排的标杆案例。 一、政企联动加速能源结构转型 2023年,常州市政府结合"两减六治三提升"环保专项行动,组织专项工作组对辖区重点燃煤企业开展全面摸排。常州港华燃气作为主要实施单位,与发改、环保等部门建立协同机制,针对常宝钢管等年耗煤超4万吨的企业制定"一企一策"改造方案。通过优化管道布局、压缩施工周期等措施,企业平均改造周期控制在30天内,最大限度减少对生产的影响。 二、技术创新破解工业改造难题 在常宝钢管改造案例中,技术团队针对其环形炉高温工艺特性,研发耐高压供气系统,实现每小时6000立方米天然气稳定输送。2023年实施的10个重点项目均采用智能监测技术,通过远程调控系统将供气稳定性提升至99.8%。改造后企业综合能耗下降18%,部分生产线热效率提高22%。 三、政策支持降低企业转型成本 常州工业园区推出阶梯式气价补贴政策,对首批完成改造的30家企业给予0.15元/立方米的用气优惠。统计显示,2021至2023年间累计发放补贴超1.2亿元,带动企业环保投入年均增长35%。针对中小型企业推出的"气改贷"金融产品,已帮助47家企业解决改造资金难题。 四、环境效益与产业升级双赢 监测数据显示,完成改造的136家企业年替代标煤30万吨,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分别下降89%和76%。天马集团等企业在能源转型后,产品碳足迹指标达到国际标准,成功进入新能源汽车供应链体系。2024年新启动的12个改造项目,预计将新增减排能力15万吨/年。 当前,常州工业园区正探索"气光互补"新模式,计划在2025年前建成分布式能源站8座,进一步巩固区域绿色制造优势。这一系列举措为长江经济带工业城市低碳转型提供了可复制的实践经验。
2025-08-07
-
常州聚力机器人与智能硬件产业发展 以招商与创新驱动构建产业新优势
近日,常州召开智能数控和机器人产业发展推进会,通过政策引导、招商引资和创新平台建设,加快传统制造向智能制造转型。会议明确以龙头企业带动集群发展,突破关键技术,推动试点示范应用,助力常州跻身全国智能制造先进行列。 一、产业集群效应逐步显现,特色区域发展态势明晰。常州智能数控和机器人产业已形成龙头企业引领、配套企业协同的发展格局,武进区聚焦智能机器人、新北区侧重传感器等领域,初步构建起特色产业集聚区。2015年,产业链内规模以上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及各类创新平台数量稳步增长,全年实现较好产值规模,为产业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二、重点项目建设稳步推进,招商引资成果显著。2016年,常州规划建设一批智能数控和机器人产业重点项目,总投资规模较大,1-5月产业链工业产值保持稳定增长。通过精准招商,一批内外资项目成功落户,上海创致自动化生产线系统集成项目、英国雷诺德传动系统项目等重点项目的落地,进一步完善了产业链条,增强了产业配套支撑能力。 三、创新平台体系加快构建,技术支撑能力持续提升。常州注重培育智能数控和机器人领域的科技与研发平台,通过建设“两站三中心”等创新载体,集聚创新资源,推动产学研融合。这些平台在关键核心技术研发、成果转化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逐步形成覆盖研发、生产、应用的全链条创新支撑体系,为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技术保障。 四、强化政策引导与规划引领,明确产业升级方向。会上印发的《常州市机器人与智能硬件产业发展“十三五”行动计划》(讨论稿),为产业发展提供了行动指南。针对产业链薄弱环节,常州将加大骨干企业引进培育力度,集中力量突破核心零部件、系统集成等关键技术,提升在区域创新中的话语权。同时,推动产业试点示范应用,从生产过程、工艺、装备等多维度提升智能化水平,全面促进传统制造业向智能制造转型。
2025-08-07
-
常州沿江地区:以绿色转型引领产业升级 重大项目攻坚构筑发展新优势
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战略引领下,常州沿江地区通过强化招商引资与产业创新双轮驱动,推动区域经济提质增效。区经发局以重大项目攻坚为抓手,统筹绿色转型与产业升级,构建“两特三新”现代产业体系,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注入新动能。 一、绿色发展引领沿江生态转型 常州沿江地区以创建国家绿色园区为契机,严格执行《长江经济带生态优先绿色转型发展规划》,实施“淘汰-升级-准入”三位一体管控机制。滨江化工园区通过关停高耗能企业、技术改造传统产线、引入绿色低碳项目,实现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同比下降。同步出台专项政策,建立涵盖碳减排、循环经济等领域的综合支持体系,推动形成资源高效利用的产业生态。 二、全周期服务保障项目落地 围绕182个区级重点项目,建立“签约-建设-投产”全流程服务机制。通过并联审批、容缺受理等创新举措,新建项目开工率与投资完成率均达预期目标。在新能源、碳纤维等领域重点推行“链长制”,由专班对接龙头企业需求,提供定制化解决方案。目前,多个投资超50亿元的产业项目已进入设备安装阶段,预计年内可形成新增产能。 三、创新平台赋能产业升级 聚焦碳纤维复合材料、智慧能源等特色产业,建成3个省级以上技术创新中心,联合高校攻克17项“卡脖子”技术。实施“专精特新”企业培育计划,建立梯度扶持体系,推动中小企业向“隐形冠军”“瞪羚企业”转型。通过“智改数转”专项行动,规上工业企业智能化改造覆盖率显著提升,工业互联网平台接入企业突破千家。 四、政策协同优化发展环境 出台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28条措施,整合金融、土地等要素资源向重点项目倾斜。设立总规模20亿元的产业引导基金,重点支持关键技术研发与成果转化。实施人才新政,引进高层次创新创业团队,建成产教融合示范基地,为产业升级提供智力支撑。 当前,常州沿江地区正通过制度创新与项目攻坚的双向突破,逐步形成“绿色打底、创新驱动、集群发展”的产业新格局,为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贡献区域实践样本。
2025-08-07
-
常州高新区赴台开展科技经贸交流 深化光伏新能源与新材料产业合作
为深化两岸科技经贸合作,常州高新区近期组织考察团赴台湾开展招商引资与产业对接活动。通过产学研交流、园区考察及项目推介,双方在光伏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达成多项共识,为后续合作奠定基础。 一、聚焦产学研合作 推动技术创新 考察团与台湾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台湾地震工程研究中心分别举办产学研合作交流会,围绕新材料研发、抗震技术应用等议题展开研讨。台湾科技大学在半导体材料、复合材料等领域的研究成果与常州高新区产业发展方向高度契合,双方探讨了共建联合实验室的可能性。台湾地震工程研究中心则分享了抗震设计技术在绿色建筑中的应用案例,为常州高新区智能建造产业提供技术参考。 二、考察科技园区 借鉴发展经验 在新竹工业园,考察团重点学习其"产学研一体化"运营模式。该园区通过整合高校资源与企业需求,成功培育出多个国际领先的科技企业。常州高新区代表表示,将借鉴其经验优化创新创业生态,特别是在集成电路、智能装备等主导产业领域强化孵化功能。园区内某光电企业展示的柔性光伏组件技术,与常州光伏产业形成互补,双方就技术转移达成初步意向。 三、探索现代农业合作新模式 在宜兰县和花莲县,考察团走访了罗东镇农会观光工厂与寿丰乡现代科技农场。台湾将文创设计与农业生产相结合的"第六产业"模式引起关注。常州高新区农业部门负责人表示,计划引入台湾精致农业经验,结合本地花卉种植优势,开发集生产、加工、观光于一体的现代农业项目。丰华再现馆运用的物联网监测系统,为常州智慧农业建设提供了技术参考。 四、深化产业互补 共谋发展机遇 通过此次考察,双方确认在三大领域具有合作潜力:一是光伏新能源领域,台湾企业的高效电池片技术与常州完整的产业链可形成优势互补;二是新材料领域,双方将在碳纤维应用、功能性膜材料等方面开展联合攻关;三是现代农业领域,共同推进生物科技在农业中的创新应用。常州高新区已设立专项工作组,后续将推动具体项目落地。 此次交流活动强化了两地产业协同效应,为常台企业搭建了常态化合作机制。双方约定通过线上平台持续对接,并计划在年内举办专题招商活动,进一步促进资本与技术的高效对接。
2025-08-07
-
常州生命健康产业园创新药企集群崛起 前沿项目引领生物医药新发展
在常州市生物医药产业版图上,生命健康产业园凭借前瞻性规划和精准招商引资,正加速集聚一批全球领先的制药项目,成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园区的专业化服务体系和产业生态优势,为重大创新药项目落地提供了强力支撑,推动常州向国际生物医药创新高地迈进。 一、战略布局构建产业集群高地 位于新北区高速公路薛家枢纽辐射区的生命健康产业园,通过"产城融合"开发模式,规划整合11.5平方公里产业空间,现已形成涵盖研发中试、智能制造、物流配送的完整产业链。区别于传统产业园区,该片区突出"园镇合一"特色,在生物医药、高端医疗器械、精准医疗三大领域同步发力,其核心区已入驻超过20家高新技术企业。 二、全球领先项目突破技术壁垒 园区重点推进的胰岛素产业集群引发行业瞩目:包括采用长效缓释技术的重组胰岛素生产基地,建成后将打破海外企业在该领域的技术垄断;同步建设的蛋白质药物研发平台,聚焦抗体药物偶联体等前沿领域。中科院遗传资源南方中心作为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围绕基因编辑与细胞治疗方向布局20条技术管线,已启动罕见病基因治疗药物的临床试验申报。 三、创新平台驱动研发转化 千红制药主导建立的生物酶工程技术中心,开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血栓靶向治疗新药;某跨国药企在园区设立的缓释制剂实验室,成功攻克口服胰岛素递送关键技术。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智能制药工厂示范项目,通过连续流生产技术和人工智能过程控制系统,实现药品生产全过程数字化管控,为行业提供新型工业化样板。 四、全链条服务体系赋能企业 常州市建立跨部门协同服务机制:设立项目审批绿色通道,平均压缩办理时限;构建企业全生命周期监管档案,动态跟踪质量体系建设;组建专业技术顾问团驻点帮扶,在环评安评、GMP认证等关键环节提供定制化解决方案。针对生物医药特殊需求,园区配套建设了病毒载体制备中心、实验动物平台等6类公共服务平台。 五、国际合作深化创新生态 园区通过离岸创新中心等载体,实现核心技术与国际研发网络的深度融合。某重点胰岛素项目引进欧洲连续制造设备,结合本土优化工艺使产能提升30%;日本某研究所合作的预灌封注射器生产线,填补国内高端制剂包装技术空白。目前,来自欧美地区的研发团队占比达园区科研总人数的27%,形成跨国协作的开放式创新格局。 六、产能释放激活区域经济 随着近10个重大项目的试生产,园区已形成年产蛋白类药物5吨、高端制剂3亿支的产能规模。正在建设的智能仓储物流基地,应用AGV机器人和区块链溯源技术,实现药品全流程温控运输。产业集聚效应拉动上下游30余家企业进驻,带动新材料、精密仪器等配套产业发展。 当前,园区二期开发已启动精准医疗专区建设,重点布局基因检测和数字疗法产业模块。常州市正依托该园区创建国家生物医药创新示范区,通过制度创新突破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等改革试点,构建更具国际竞争力的生物医药创新生态系统。
2025-08-07
-
百亿级新材料项目落地江苏常州高新区 引领新能源汽车轻量化发展
近日,江苏常州高新区招商引资取得重大突破,由康得集团、北汽集团和常高新集团共同出资建设的新能源汽车碳纤维车体及部件项目正式奠基。该项目总投资120亿元,建成后将形成年产600万件新能源汽车碳纤维部件的能力,成为全球技术先进的工业4.0智能化制造基地,为区域新材料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一、项目定位:新能源汽车轻量化领域的标杆工程 作为当前新材料产业与新能源汽车产业深度融合的代表性项目,该项目聚焦碳纤维材料在汽车车体及部件上的规模化应用。碳纤维材料具有高强度、轻量化的显著优势,其密度仅为钢的四分之一,强度却是钢的数倍,是实现汽车减重、提升续航能力的理想选择。项目建成后,将通过工业4.0智能化生产体系,实现碳纤维部件的高效、精密制造,填补国内新能源汽车碳纤维轻量化部件大规模量产的空白,为新能源汽车产业突破续航瓶颈提供关键支撑。 二、企业协同:产业链龙头的战略联动 此次合作的三方企业均为各自领域的领军力量。康得集团作为国内新材料行业的龙头企业,在碳纤维材料研发、智能制造平台搭建等方面拥有全球领先的技术积累,其自主研发的碳纤维车体智能制造系统,可实现从材料设计到部件成型的全流程数字化管控。北汽集团作为中国汽车行业的骨干企业,近年来深耕新能源汽车领域,在整车研发、市场渠道建设等方面形成了核心竞争力,持续领跑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常高新集团则依托常州本地资源优势,在产业投资、园区运营等方面经验丰富。三方强强联合,将实现材料技术、整车需求与区域资源的深度整合,为项目落地提供全方位保障。 三、区域优势:常州制造业基础的坚实支撑 常州作为长三角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拥有雄厚的工业基础和完善的产业链配套能力。常州高新区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主阵地,近年来不断优化营商环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在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形成了良好的发展态势。此次项目落地,正是看中了常州在制造业人才、技术研发、物流配套等方面的综合优势。特别是常州高新区内已形成一定规模的新材料产业集群,可为项目提供上下游协同支持,降低生产成本,提升产业竞争力。 四、产业布局:打造碳纤维全产业链生态 常州高新区明确将该项目作为碳纤维及复合材料产业发展的龙头,计划以此为牵引,整合区域内中简科技等现有高性能材料企业资源,依托常州滨开区(春江镇)新材料产业园载体,构建从碳纤维原丝、碳丝、碳布、预浸料到复合材料部件的完整产业链。通过产业链各环节的协同创新,提升碳纤维材料的国产化率和应用水平,推动产业向汽车轻量化、军工、航空航天等高端领域延伸,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碳纤维产业集群。 五、滨开区产业基础:新材料产业的集聚高地 常州滨开区(春江镇)是常州新材料产业的核心承载区,依托沿江区位优势,已形成多元化的新材料产业体系。在石化新材料领域,以重点企业为龙头,延伸拓展芳烃、烯烃产品链,构建了完整的石化产业集群;在高性能材料领域,聚焦碳纤维等高端产品,培育了一批技术领先的企业;在新型金属材料领域,以重点企业为引领,推动铝加工、特种合金等产品向高端化发展。此次康得项目的落地,将进一步完善滨开区新材料产业布局,助力打造沿江千亿级新材料产业集群。 六、行业影响: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升级 当前,新能源汽车产业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电池重量与续航里程的矛盾成为制约行业发展的关键因素。碳纤维轻量化技术的规模化应用,有望使新能源汽车车身重量降低30%以上,显著提升续航能力,同时减少能耗和碳排放。该项目的建设,将加速碳纤维材料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普及,推动行业从“电池依赖”向“材料创新”转型,为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在全球竞争中抢占技术制高点提供重要支撑。 七、发展展望:助力区域产业结构优化 常州市相关负责人表示,该项目的落地不仅契合常州新能源汽车和新材料产业的发展方向,也符合合作企业的战略布局。项目建成后,将吸引更多碳纤维上下游企业集聚,带动区域内新材料、智能制造等产业的协同发展,促进产业结构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同时,项目的智能化生产模式也将为常州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提供示范,推动区域工业4.0水平的整体提升,为长三角先进制造业集群建设贡献力量。 作为常州高新区百亿级重大项目的重要成果,该项目的奠基标志着区域在新材料与新能源汽车融合发展方面迈出了关键一步。随着项目的推进,常州有望成为全球新能源汽车碳纤维轻量化技术的创新高地和制造中心,为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引领全球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2025-08-07
-
常州天宁文化创意产业园开园 跨境电商平台同步上线招商成效显著
常州天宁文化创意产业园正式开园,招商引资工作取得重要进展,多家文化创意企业签约入驻,同期,由当地广电机构打造的“吾爱米·全球购”跨境电商平台正式上线,为区域文化创意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一、园区定位与发展方向明确。天宁文化创意产业园以构建区域一流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为目标,重点聚焦软件与信息技术服务、电子商务、动漫游戏影视制作发行、广告及文化艺术等核心产业方向。园区规划注重产业链整合,致力于在传媒、设计、时尚、艺术等多元创意领域形成协同效应,打造集视觉、听觉、触觉体验于一体,凸显人文关怀与城市质感的地标式“创意综合体”,助力常州及长三角区域文化创意产业的集聚发展。 二、招商引资成果初步显现。开园之际,园区已吸引多家文化创意企业入驻,涵盖网络科技、文化传媒、文化传播等多个细分领域,涉及创意设计、内容制作、技术研发等产业链关键环节。同期,另有多个文化创意项目集中签约,这些项目的落地将进一步完善园区产业生态,推动创意资源的优化配置,为园区后续发展奠定坚实的产业基础。 三、跨境电商平台特色鲜明。“吾爱米·全球购”平台落户天宁经济开发区,依托当地广电机构的综合资源优势,整合融媒体、用户、数据及物业等要素,结合社会资本与市场优势资源,构建内外协同、优势互补的发展新模式。平台以跨境溯源正品为核心,注重极速海淘体验,致力于打造平行海外生活方式、资源共享、价值共创的社区型、生活化O2O跨境电商平台,为消费者提供多元化的跨境消费选择。 四、平台建设助力产业升级。作为当地广电机构推进自身结构调整、产业升级与发展扩张的重要战略项目,“吾爱米·全球购”平台的上线是传统媒体融合发展、拓展产业边界的积极探索。平台计划通过持续投入,在全球布局分支机构与仓储网络,完善跨境电商服务体系,不仅为区域电子商务发展注入新活力,也将通过资源整合与模式创新,推动文化创意与电子商务产业的深度融合,为常州文化创意产业的多元化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2025-08-07
有想补充的信息?点我投稿

- 联系我们
- 企业入驻
